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八部门联合印发《汽车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(2025—2026年)》:稳增长、促转型
工业和信息化部、公安部、财政部等八部门近日联合印发《汽车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(2025—2026年)》(以下简称《工作方案》),旨在努力实现汽车行业经济发展主要预期目标。
汽车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,产业链长、涉及面广、带动性强,对工业经济稳增长起着“压舱石”的作用。尽管我国汽车产业连续3年实现稳定增长,新能源汽车更是快速发展,但当前面临的内外部环境日趋严峻复杂,行业稳增长任务艰巨。
《工作方案》提出了明确的目标,2025年力争实现全年汽车销量3230万辆左右,同比增长约3%,其中新能源汽车销量1550万辆左右,同比增长约20%;汽车出口保持稳定增长;汽车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%左右。2026年行业运行保持稳中向好发展态势,产业规模和质量效益进一步提升。
方案亮点:以“准”“实”“新”锚定方向
《工作方案》的亮点可以用“准”“实”“新”三个字来概括。
把握形势“准”:《工作方案》准确把握国内国际经济、产业发展趋势,深入研究有利和不利因素对汽车行业的影响,提出的目标科学合理且具有可实现性。
政策措施“实”:从扩大国内消费、提升供给质量、优化发展环境、深化开放合作等4个维度,提出了15个方面工作举措和3个方面保障措施,细化措施达60余项。例如,在加快新能源汽车全面市场化拓展方面,提出了加力推进公共领域车辆全面电动化先行区试点、新能源汽车下乡活动等7项细化措施;在提升汽车出口金融服务水平方面,提出了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大信贷产品支持等3项细化举措。
工作思路“新”:在着力扩大需求的同时,注重以高质量供给引领需求、创造需求,提出以技术创新激发潜在消费需求、以标准升级引领产品质量提升、加快汽车行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等工作举措。此外,还提出推进汽车准入管理改革、汽车生产企业集团化管理等改革举措,以及进一步规范产业竞争秩序的若干举措,以提高资源配置效率、优化产业发展环境。
关键举措:多维度发力攻坚目标
《工作方案》的15条工作举措涵盖了扩大国内消费、提升供给质量、优化发展环境、深化开放合作等多个维度。
扩大国内消费:加快新能源汽车全面市场化拓展,加力推进公共领域车辆全面电动化先行区试点,推动25个试点城市新增推广新能源汽车70万辆以上。同时,进一步加大力度促进汽车消费,鼓励汽车限购地区优化限购政策,落实二手车销售便利化措施,促进二手车高效流通。此外,还推动智能网联技术产业化应用,深入开展智能网联汽车“车路云一体化”应用试点,推进智能网联汽车准入和上路通行试点。
提升供给质量:以技术创新激发潜在消费需求,加快突破汽车芯片、操作系统、人工智能、固态电池等关键技术。以标准升级引领产品质量提升,高质高效推进新能源汽车、动力电池等重点急需标准研制任务。保障产业链供应链稳定,培育汽车产业链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。加快汽车行业数字化、智能化转型,推动人工智能在各场景应用。
优化发展环境:完善基础设施体系,优化充换电设施网络布局,推进氢能基础设施建设。优化行业管理政策,推进道路机动车辆生产企业和产品准入管理改革,研究推动汽车生产企业集团化管理。进一步规范汽车产业竞争秩序,加强成本调查和价格监测,开展汽车行业网络乱象专项整治。加强报废和回收利用管理,健全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体系。
深化开放合作:促进汽车出口提质增效,鼓励企业研发生产适用目的国市场的产品,完善国际营销和售后服务体系。提升汽车出口金融服务水平,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大信贷产品支持。完善物流运输体系,制定完善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等物流服务保障措施。深化中外多层次合作,深度参与世界车辆法规协调论坛工作,加快制定新能源汽车、动力电池碳足迹标准。
实施保障:三项机制夯实基础
为确保《工作方案》的顺利实施,还提出了3条保障措施,包括加强统筹协调,发挥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部际协调机制作用,加强部门协同和央地联动。强化运行监测,构建央地协同监测预警机制,及时掌握行业发展情况和企业痛点难点堵点。加强人才培养,大力实施人才强国战略,鼓励科研机构、高校和企业开展联合培养,加大关键领域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。
《汽车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(2025—2026年)》的出台,为我国汽车行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,通过一系列切实可行的举措和保障措施,有望实现汽车行业经济发展主要预期目标,推动汽车行业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,为国民经济的稳定增长做出更大贡献。
来源:新华网
- 上一条 新能源汽车里的经济活力 2025-08-26
- 下一条 高质量完成“十四五”规划丨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连续10年保持全球第一 2025-09-16